评丛培松友的博文 ,岭阪之上尽梯田

2人看过美文美句精选

评丛培松友的博文

《共产党伟大光荣正确》
2012年11月24日
富民强国铸辉煌,
星火燎原渐至强。
民族抗战驱日寇,
国际援朝打美狼。
同心同德兴伟业,
自强自立固国防。
和谐共建民安乐,
幸福日子万年长。

岭阪之上尽梯田

提起梯田,人们自然要想到龙胜的龙脊梯田,因为它是著名的旅游景区。然而,就梯田而言,龙脊梯田只不过是梯田风景的一道风景线而已。其实,梯田在我国及世界各地都有分布,它就是在山坡上沿等高线修成台阶形的农田,其形状象楼梯,故被人们称为梯田。梯田的边缘筑有梯级状的田埂,它可以改变地形坡度,拦蓄雨水,防止水土流失,起到保水、保土、保肥的作用,从而保证丘陵地区土地耕作和农业生产的进行。有关梯田的名称,宋代的范成大就已经提及,他在《骖鸾錄》中对仰山梯田进行过描写:“……至仰山,缘山腹乔松之磴甚危,岭阪之上皆禾田,层层而上至顶,名梯田。”梯田出现于何时,现在尚无法考证,而根据《尚书》记载分析,我国北方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梯田。而楚国宋玉的《高唐赋》就有“长风至而波起兮,若丽山之孤亩”的诗句,其中提到的“孤亩”应该就是今天南方水平梯田的雏形。我国唐宋时期,是梯田的发展时期,当时就有诗人对梯田进行了描写,唐代诗人崔道融的《田上》对梯田耕作进行描写:“雨足高田白,披蓑半夜耕。人牛力已尽,东方殊未明。”而元明清时期则是梯田发展的成熟时期,不但梯田面积扩大,而且出现了系统的梯田理论,王祯通过《农书》对梯田开发及经验作了系统的总结。从梯田的发展过程来看,梯田的开发最初是与人口增长及古人躲避战乱分不开的,也和便于耕作、灌溉和沿海地带水土保持的需要紧密相关。一方面,古代人口不断增长的压力让古人不得不扩大耕地面积,以解决粮食问题,而从地理分布情况看,山多平地少也是任何时代的现实,因平川土地有限,于是人们就把农垦扩耕的目光转向山岭,从而出现了梯田。另一方面,古代战乱频繁,人民或为了躲避战乱,或为了逃避沉重的徭役,躲进深山,因地制宜地开垦山地以图生存,也是梯田出现的一个原因。可见,梯田耕作是古人为了生存,为适应环境而创造的一种农业耕作方式。而随着社会的发展,梯田已经不是单纯为了生存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目的,它又具有山水美学和田园美学的功能,到了现代,它又多了旅游审美观赏的作用,龙胜龙脊梯田景观就是在旅游的背景下打造出来的。龙脊梯田开造于元代,数百年来,居住在这里的壮、瑶人民为了生存,他们祖祖辈辈历尽沧桑,垦山造田,向高山要粮。从山坡下的溪谷一直到云雾缭绕的峰峦,从森林边缘到悬崖峭壁下的坡地,凡是能开垦的地方,都开凿出来整成梯田,以满足人们粮食的需要。就这样,经过几百年辛劳,多少代人的努力,龙脊梯田终于日臻完美,形成了从山脚一直盘绕到山顶,“小山如螺,大山成塔”的壮丽景观。改革开放后,龙胜人又大量运用市场策划开发梯田旅游,使“龙脊梯田”成为龙胜县的拳头旅游项目,成为梯田文化而大放异彩。梯田因为是依山而建,因地制宜,田与田之间高差一二尺不等,有的竟达一米以上。田宽者不过三、四米,窄者仅能插下两三行禾苗,而田长有的仅几米,有的却能连起几道弯几条山坡,就像一条沿山盘绕的腰带,故有的地方叫它“腰带田”。梯田景观还是山水美学与田园美学结合的极佳风景,到了插秧时节,水满的梯田,尤如层层镜片,在光线的映照下波光粼粼,农人劳作插秧于其间,有如镜片上点缀的花纹,一派秀美景象。对此,宋代杨万里的一首诗将梯田独特的审美魅力进行了充分的描述:“翠带千根束翠巅,青梯万级拾青天。长淮见说田生棘,此地都将岭作田。”等到稻熟季节,则见满山铺金,梯田又若级级金梯,而梯田环绕的山峦又如座座金色宝塔,煞是壮观。故“龙脊梯田,天下一绝”,成为与桂林山水、桂平西山等名胜齐名,挤身于广西十大旅游景观之列。

>> 不是您想要的 ? 去 美句 浏览更多精彩作文。<<

《评丛培松友的博文 ,岭阪之上尽梯田 》评论2

最新评论